2011-02-12|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琿教授

由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舉辦的講座 – “從地圖到GIS和虛擬地理環境- 地理學語言的演變”於2011年2月11日澳大中葡樓舉行。講座由林琿教授主講。

林琿198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83年獲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1987年獲美國布法羅大學文學碩士,1992年獲布法羅大學哲學博士。林琿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現擔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和太空與地球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琿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多雲多雨環境遙感、虛擬地理環境、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林琿於1980年代初期率先在國內大型水電工程的水庫淹沒調查中採用衛星遙感與GIS技術,成果為當時我國最大水電工程二灘電站工程採用;林琿於19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地學過程動力學模型與地學環境虛擬研究,並結合我國東海潮波系統和海岸帶演變研究,成果彙集於其1999年的學術專著《東中國海潮波系統與海岸演變類比研究》,並由此逐步形成虛擬地理環境學術思想,進而聯合國內外同行積極推動虛擬地理環境研究;2000年以來,林琿開始推動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學研究,期望這種文科與理工科的學術大交叉成為開拓研究新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培養複合型人才、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自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以來,林琿已經在國內外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合作撰寫了10部學術專著,編輯了一本地圖集和15部會議文集,擔任了英文學術期刊Annals of GIS 的主編以及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客座編輯,例如《國際地理資訊科學期刊IJGIS》和《攝影測量工程與遙感PE&RS》。1992年,林琿獲選為中國海外地理資訊科學學會(CPGIS)創會主席,1995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目前,林琿擔任國家遙感中心專家組成員與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主任,並擔任德國、印度、澳大利亞和中國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客座與訪問教授以及聯合國亞太經社會遙感、GIS、衛星導航工作組香港聯絡處負責人。 林琿於2008年獲選為中國國家航天局繞月探測科學專家委員會成員。 2009年獲亞洲遙感協會傑出貢獻獎。

現代地理學與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對地理學研究技術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資訊科學技術領域也在尋求和構建新的地理資訊平臺,並展開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探討和研究。虛擬地理環境(VGE)作為新一代地理資訊平臺,可以彌補傳統GIS難以表達現實世界中大量的以地學分析模型為基礎的地理現象和難以支援資訊技術飛速發展時代使用者對多態而自然的人機交互和使用者介面的需求兩大不足。它融合地理數量方法、地理實驗科學和資訊科學技術,具有地學科學計算和虛擬表達特徵,採用地理模型的知識交流與共用以及地理協同的工作模式,支援對地理現象和過程的發展規律表達和變化機理分析,以新的地理研究和地理資訊應用與互動模式來開展對地理複雜系統的過程研究。當前VGE研究存在著重幾何模型、重資訊技術,而輕地理模型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加強VGE中關鍵的地理模型的表達和運行機制研究,在應用層面要重點考慮實現VGE對專業領域地理過程的模擬、分析和地理知識共用的支持,加強地學專業層面的分析深度,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有力工具。是次講座探討地理學語言的演變,讓學生對虛擬地理環境有進一步了解。

學生們認真聽講座

學生踴躍發問